饲养过程中养殖户发现一般喂料时,鱼群有时会出现炸群或吃料减少的现象,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?碰到这样的情况怎么解决呢!以下分析了造成鱼儿在投饵区进食后"炸群"的几个原因:
一、外界的恐慌。
鱼食群炸群的原因有很多,我们首先要分析的是:鱼食是否受到外界的惊吓,例如突如其来的声响,鸟儿飞过水面,有什么东西突然掉进水里等等。
二、新植幼苗。
新近放养的,投喂有小个体的鱼,鱼塘里还剩下往年个体大的老鱼,老鱼的个体与新近放养的个体相差悬殊,小个体鱼被个体大的鱼突然抢食而炸群。这类鱼群多发生在养殖苗种的鱼塘里,个体较大的老鱼在争抢饲料时,很少浮出水面,一般多在二层水中吃食,不仔细观察不易发现。
三、寄生虫。
鱼鳃寄生有寄生虫,尤其是体外寄生,如:螺旋藻,或鱼鳃寄生有指环虫,三代虫等,鱼在痛痒难忍的时候,会惊恐万状,会找些东西来摩擦身体。
螺纹头鱼
寄生性食鱼所产生的食鱼炸群,可在食鱼过程中仔细观察,便可看出鱼体表寄生有食鱼虫,寄生性食鱼虫严重,就像穿了蓑衣一样。这些鱼儿还会在水面上漂浮,显得心神不宁。
指环虫,三代虫
鱼鳃寄生于环状虫体,三代虫体,如在小规格鱼苗上投喂饲料时发现炸群现象,首先是这个虫体,首先是这个虫体,然后是一个小虫体,此时可以初步确定:鱼鳃寄生于环状虫体,三代虫体,然后是一个小虫体,然后是那个虫体,最后是一个虫体,通过显微镜检查诊断。随著鱼鳃寄生虫数量的增加,再发展为大规模的炸群,如同受惊一般。
四、溶解氧过高或有毒气。
盛盛期的水藻,在晴天时,水藻的溶氧过高,使鱼鳍、鱼尾及鱼尾出现白色泡泡,或即将出现白色泡泡,此时鱼儿就感到不适,进食时也会出现炸群。此时还会出现鱼在水面上跳跃,混养鱼群中最先出现跳跃的多是草鱼。
水中溶氧量过高而引起的鱼食性炸群,可由测定水中溶氧量来判断,或到投料台检查鱼鳍、鱼尾是否有"气泡"来判断。高溶氧会导致鱼鳍和尾部出现白色的气泡,也称为"气泡病",或由于白色气泡已经破裂,也可能是由于含有有毒气体,如硫化氢气体,沼气等,鱼鳍和尾部会有血渍并变红,从而刺激鱼产生不舒服的反应。
一个有养殖经验的人,可以根据天气、时间,以及池水是否处于肥沃、活、爽的状态,就可以判断鱼群进食的原因,是否是由于池水溶解氧过高或有毒气体过量所致。
5.底泥被搅动。
鱼争食时,跳跃会搅动投饵区域的底泥,一般来说,投饵区域的底泥层是最脏的,也是最肥的,鱼会因为水中混浊的臭味和投饵区域的臭味,而出现暂时的躲避群。
鱼搅动鱼缸底泥还有一个原因:前一段时间,由于某些原因,鱼缸进食状态不好,鱼缸进食状态不好,或者是进食量不足,或者是进食量过大,鱼缸内的水就会变酸变臭,有一部分鱼缸内的水就会跟流动的、假进食的底泥混在一起,这时鱼就会恢复进食状态,或者是争抢饲料时,鱼缸内的水就会变得不够活跃,或者是进食量过大,鱼缸内的鱼缸内的水就会变得不够活跃,这时鱼缸内的水就会变得不够浑浊,异味气体就会释放。
6.小面积的诱饵造成炸群。
鱼饵的抛洒区域不够,例如放鱼的鱼儿多,放鱼的鱼儿少;或者是鱼饵的抛料盘磨损,导致鱼饵面积较小;还有就是养殖户看鱼吃料踊跃,担心有鱼吃不到,而加大了放鱼的数量,造成部分鱼饵沉底,自然而然就会有鱼到池底吃鱼饵。
抛饵机的抛料范围和距离直接影响投料范围和距离,抛饵机的抛料范围和距离较大。抛料盘破裂,投饵距离缩短,投饵区域缩小,鱼群大量争相抢食,胆小、敏感的鱼会被挤到惊恐炸群。此外,鱼群抢食饲料的区域,也随鱼饵距的变化而变化,鱼群抢食饲料时所搅动的塘水,也会引起鱼饵距的变化,从而引起鱼饵距的变化,在鱼饵距内短期内发生搅动,造成鱼饵炸群。
(鳄雀鳝)
7.捕猎肉食性凶猛鱼。
水中大型鱼类出现在体形较小的鱼群中,或食肉凶猛的鱼在捕猎捕食所食用的鱼群时,当这些大型鱼或食肉凶猛的鱼进入鱼群时,对鱼的敏感性都很强,遇有危险情况时,难免引起鱼群的恐慌,如果有高度警觉的鱼群反应,就会立即引发惊慌的鱼群"炸群"。
上面提到的鱼群“炸群”的起因,说起来很简单,但是如果不仔细观察,找出起因,鱼群中的炸群在吃鱼的时候,会被误导去找其他起因。可根据上述各种原因,在事后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和因情处理。